
HASHKFK
PG电子- PG电子平台- PG电子官方网站杨燕娜:档案记载,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941年成立的中国第一家民办儿童图书馆——上海儿童图书馆,由当时在四行储蓄会工作的应永玉先生发起倡议,中华慈幼协会上海办事处等团体募捐筹办。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儿童图书出版繁茂且颇具规模,但质量良莠不齐。为了使儿童有优良的读物,应永玉以其大儿子应纯高、二儿子应纯同之名致函当时上海第九届庆祝儿童节筹备委员会:建议创办儿童图书馆。倡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著名职业教育家陈青士发表《我们为什么要设立上海儿童图书馆》一文说:“上海将来有一个规模宏大的儿童图书馆,这不仅是上海地方的幸福,也是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光荣。”1941年7月12日,上海儿童图书馆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大华商场13号正式开馆,还在各区设立可免费借阅图书的“图书流通站”、巡回图书车,面向诸安小学、土山湾孤儿院等学校、机构提供团体借阅服务。
1952年上海儿童图书馆董事会呈请上海市人民政府接办,定名为“上海市儿童图书馆”,直属于当时的上海市文化局领导。1953年迁至北京西路1647号。1958年迁至南京西路962号。1960年曾并入上海图书馆,作为其少年儿童分馆。1987年恢复独立建制至今。1980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宋庆龄应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之请,亲笔为该馆题写馆额——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图书馆也将宋庆龄的“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作为服务宗旨,为一代又一代的上海儿童带来阅读的欢乐与知识的引导。
“十三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的指导推动下,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新馆(长风馆)正式立项、开工建设。2022年7月19日,长风馆正式开放。南京西路962号的“南西馆”和光复西路2500号的“长风馆”,两处馆址总面积达20000平方米。至此,“一馆两址”运行模式下的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成为国内体量最大、全国收集少儿出版物语种最多的独立建制少年儿童图书馆。这不仅是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发展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助力上海“书香城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也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和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增添了新场景、新内涵,是上海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生动体现。
吴建中:国际图联2022年发布的新版《公共图书馆宣言》指出,要“重视从小培养和加强阅读习惯”,并通过阅读,“提供个人创新发展的机会,激发想象力、创造力、好奇心和同理心”,将图书馆儿童服务从一般阅读活动提升到人格养成的高度。从幼儿一直到青春期,儿童阅读差异大,甚至可以细分到年级。为此,儿童图书馆不仅要在资源分配上有所不同,从事服务的馆员也需要受过一定的专业培训,还承担着国家或地区少儿阅读协调中心的功能。
而独立建制的省级少年儿童图书馆,具有独特的专业性与规范性,在整个地区乃至全国范围都具有引领示范性。比如,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拥有8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新时期仍不断创新服务举措,研制推出了《上海地区儿童图书馆阅读服务指南》,不仅规范了上海地区少儿服务,推动少儿服务专业化进程发展,也为全国少儿服务规范化提供了示范参考。湖南省少年儿童馆发挥地方龙头优势,数十年持续开展“全省少年儿童读书活动”,通过省、市州、区县三级组织实施,每年围绕一个主题,每年一种活动形式、每年一次集中展示和总结评估,提升省域内未成年人服务品质,如今又致力于推动文旅融合等阅读推广项目的开展。重庆市少年儿童图书馆针对特殊儿童打造“童阅童享”品牌服务,多年来持续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主动推送服务,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儿童权益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其二,“内外兼修”“才貌双全”的美好空间能够吸引更多亲子家庭关注、了解和走进图书馆,并为其提供更为温馨的阅读和美育环境。2023年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长风馆荣获长三角及全国部分省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奖”和“优秀运营奖”,同年即实现流通人次71万,借还图书近500万册次。值得一提的是,两岁以下婴幼儿图书证办理数量急剧上升,未来的孩童将更懂得如何利用图书馆资源、如何在公共空间交流分享。
吴建中:建馆80多年来,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南西馆在少儿借阅和课外培训等方面成绩显著,在全国少儿图书馆领域始终走在前沿,但由于空间与设备的限制,许多创新型业务难以开展起来。长风馆给了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一个跨越式发展的机会,其“乐学”“乐享”“乐创”三位一体的新探索为少儿图书馆事业创新发展树立了样板,将各类儿童信息服务有机地整合起来,而不是书归书,活动归活动。“一馆两址”,双向呼应:南西馆以其地域优势,更加重视周边儿童设施与服务的合作与共享,并使原有的项目和服务做得更有质量,更加精致;而长风馆发挥空间与现代化设施的优势,拓展更多创新型项目与服务。“一馆两址”,不只是多了一个馆舍,而是通过资源重组、转型,打下向世界级儿童图书馆方向迈进的扎实基础。
殷健灵:我去过国内外很多少儿图书馆,吸引人的不仅是别具一格的硬件设计和丰富多样的藏书,更重要的是它们在童书研究、阅读引领、读者服务等方面各具特色。比如,德国慕尼黑国际青少年图书馆,馆内开辟了多个大小不一的展览区,定期举办各种主题的展览。1959年起,在德国外交部资助下,该馆设立了一个国际奖学金项目,每年接收15位左右来自世界各地的儿童与青少年文学研究者在馆内从事为期3个月的研究进修。其间,每位研究者需完成相应的研究项目,并得出相应的研究成果报告。自20世纪70年代起,图书馆开始编制“白乌鸦”世界儿童文学图书选目,由馆员、语言专家根据严格的文学标准,对当年度图书馆收到的来自世界各地出版社的各国原创图书进行评选,最终产生一个书单。20世纪90年代以来,馆内还辟出4个小型的儿童文学作家、插画家博物馆……正是这些特色项目,使德国慕尼黑国际青少年图书馆获得了世界性声誉。
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拥有国内最多的进口原版童书藏书量,也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少年儿童图书馆,近年来图书馆馆员的专业性较过去有不小的提升,因此,可以利用现有条件做相应的功能上的拓展。比如,充分发挥图书馆馆员的专业优势,编制客观、权威的阅读推荐书目。关注包括残障儿童在内更广泛群体的阅读需求,拓展新的服务形式。中国儿童文学和作家研究相对薄弱,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或可打造其专业文献特色,使研究者能在这里找到国内外与此相关的历史文献、参考书、专著、专业期刊、论文和剪报文件等。这将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对于中国儿童文学的梳理具有划时代意义。
吴建中:过去,建设少儿图书馆或阅览室是为了让更多的少儿看书和借书,而现代少儿图书馆突出探索式学习,把信息素养、媒介素养和数字素养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上。从传统的借阅服务为主体到新时代素养教育为主体是一个质的飞跃,需要做很多探索。第一,要注重综合素养的提升,既要配备好各类儿童必读的世界名著和推荐读物,也要培养儿童活用各类媒体工具和获取外界信息资源的能力。第二,要加强创新能力的培育,让读者通过图书馆提供的资源和工具,学会学习,学会创造,通过学习力和创造力的有机结合,提升自己在各种复杂环境中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韧性。第三,要推进素养教育的研究,从阅读障碍研究到媒体利用研究等,有很多需要攻克的课题,希望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有一个新的飞跃。